您好,欢迎进入贵州成考网。

贵州成考网

首页 > 成考 > 复习指导

复习指导

成考古代诗文阅读和鉴赏 考点一 理解句子,把握文意

发布时间:2015-06-09   首页 > 成考 > 复习指导

 考点分析

理解文言文的语句的意思,首先要理解构成语句的一个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把语句中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弄错了,就会影响对整个句子乃至全篇的理解。其次要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停的特殊句式。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一个句子字面上的意思,才能把握文意。

把握文意是指在文言文阅读中,通过文言常用词语的理解和句意认知,把握整个文段的文义,辩证阅读,达到初步归纳阐释和分析评价的较高阅读层面。把握文意是理解字词和把握句意的深化,是掌握掌握文言文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对阅读材料的整体认识和理性观照,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

例题解析

【例1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本诗句诗人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                                                                       

2、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本诗中诗人描写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表达了诗人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2、①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 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日落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副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③比拟。“山衔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④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

【解析】1、从全诗来看,诗歌描写的是一副清新自然、恬静优美的乡村景象。从描写的明丽的自然景象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指向,表达了对自然以及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2、本题可以从写景上的特殊字的运用——炼字,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手法的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譬如炼字就要抓住“满”“浸”等,修辞有拟人等。

【例2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释】①灯花:油灯结成的花形的余烬。②新丰孤馆:新丰是汉高祖思念故乡封邑而建的,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宿新丰的旅社,备受店主人冷落。

1、请分析这首曲前三句的意向的表达效果。

2、“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是怎样表现词人的思亲之情的?

【答案】1、词人选用了“桐叶”“芭蕉”“夜雨”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表现离愁、客思、寂寥悲伤的意向,来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情景交融,言短意长,生动地渲染了离愁别绪。

2、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添伤情,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文已尽而意有余,荡气回肠,引人遐思。

【解析】开头三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写诗人在雨后借宿他乡,半夜三更听到外边梧桐叶,雨打芭蕉声,不禁愁肠百结,也不能寐。古人云,一叶而知秋。更何况梧桐在古典诗句中又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滴梧桐,渲染了因绵绵的相思、悠悠的乡情所带给诗人的无穷的愁苦和悲哀。梧桐作为凄凉悲哀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写雨夜梦醒,勾起作者无限的愁思。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时涌上心头,回想平生成败的经历,他仿佛看到和妻子在枕上喁喁细语的景象,看到双亲在家里为他担惊受怕的面容。诗人新潮澎湃,再也不能入睡。这里诗人用了传统诗句中从对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双亲,而写二老为游子担心,于是使文意更加婉曲,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更多详情咨询贵州成人高考网

咨询热线:0851-85962743

学员报名服务中心:贵阳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