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贵州成考网。

贵州成考网

首页 > 成考 > 复习指导

复习指导

成考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讲解(一)

发布时间:2015-06-03   首页 > 成考 > 复习指导

    1、在文中,作者的笔触及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是怎样的?

爱国青年、反动势力、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对爱国青年,作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他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和他们的勇毅,告诫、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对反动势力,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对第三种人,作者表达了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渴望并呼唤他们的“爆发”。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

2、如果从第三节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第一、二节移到第五节后,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果先写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就成了单为刘和珍一人做记念文章或作传了,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以记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创造力浓郁的抒情氛围。

3、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如果把概括和细节合在一起写可不可以?为什么?

不可以。写刘和珍遇害的情况,是为了揭露段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劣。把遇害概括与细节分开来写,把段政府的污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摆在中间,可以充分显示其荒谬性,并使遇难细节成为痛斥反动派的事实根据。

4、怎样理解“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沉默”,就是“默无声息”。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育的“沉默”,“于无深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同样的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就在沉默中走向革命,走向解放。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更多详情咨询贵州成人高考网

咨询热线:0851-85962743

学员报名服务中心:贵阳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