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贵州成考网。

贵州成考网

首页 > 成考 > 复习指导

复习指导

考点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发布时间:2015-06-07   首页 > 成考 > 复习指导

 考点分析

归纳就是就具体的形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两个步骤。考生要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繁杂内容加以梳理。所谓梳理,就是理清顺序,抓住要点。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总览全文,不能拘泥于某些字句,要善于抓中心句,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归纳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明、不离题、不走样。

文章的中心思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必须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当然,有时候表述也可不求完整。语文试题中的有关选择题,为求简洁,较多地使用不完整表述的形式。

例题解析

【例1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互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韩翃的《秋斋》:“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时惊栖,窗前人独宿。”这些诗句都生动地表现了声音和动态。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家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书中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诗句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也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动描绘之中。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若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画的精髓。

1、对徐渭画竹,下面的说法中有与原文意思相符的有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E、他先画指节叶片,然后再用淡墨勾画渲染。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阐释能力。引用别人的画评价徐渭画雪竹的高超技艺。将评论的话与选项对照分析,A项说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与文意不符,使人隐约感到竹子的全体形象并非是取材所达到的;“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正是说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所以B项是正确的,;“绝不类竹”指的是徐渭画竹最先并不完整的竹子雏形,线条是继续的,经过点染竹子就“在隐约间了”,故“不像竹子”是错误的,文中所说的“破笔”“燥笔”等应为图画技法,不能理解为“不好的笔”;E项的说法正合文意。

2.下面的词语分别能表现A萧悦、B苏轼、c倪云林、D金冬心中哪位画家的艺术特色?(只填序号)    一①雄健、豪放(    )    ②古拙、朴质(    )    ③雅致、逼真(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我们首先应该找到表现四位画家的艺 术特色的语句,萧悦画的竹子有雅趣,自居易的评价说明逼真;苏轼画竹气魄极大,所以雄健豪放;金冬心竹画格调清新,纯朴拙厚,所以古拙质朴;倪云林竹画意境萧疏,题中没有概括。

3.简要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不超过26个字)   

答:                                                                          

【答案】禾兀明时期竹画冢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解析】本题考查对阅读材料段意的概括能力,而且限定字数,难度大。回答这类题首。先要保证概括出的句子不是病句,其次要概括出段落的主要内容。本段层次清晰,按所史朝代分三层,各层都有中心句,分别是:“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明代竹画家蜂起”。归纳三层内容,旨在说明每个朝代画竹的独特风格,而且都有高超的技法。

  4.我国竹画从整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文章简要答出三点,有的可从文中找出句子改动。(不超过60个字)

答:                                                               

【答案】①是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②象征中华民族的品格;③有一己独特的技法;(或风格多样,技法i%超)④竹诗竹画相配。

【解析】本题考查对‘整个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按要求分条写出。文章开头总括提出自己的观点:竹子是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接下来三个自然段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指出技法高超.风格多样,第四段,点明了它是中华民族品格的象征。再由唐白居易为萧悦题《画竹诗》,明代邵二泉为王绂的《墨竹》题诗,郑板桥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还可概括出“竹诗竹画相配”一点。前三点易答,第四点稍难,四点中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例2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

1.第一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超过8个字)

答:第一种弊端是                                   

第二种弊端是                                      

第三种弊端是                                                    

  【答案】死记(死记硬背)古书内容生搬硬套(或简单模仿)作为程式   追求功名利禄(或应付考试)

  【解析】本题考查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在原文中能很快找出答题的有效区间.作者在批评守着古典主义时谈了两个方面问题.在批评守着利禄主义时谈丁一个方面问题.加在一起正是三种弊端。

  2.统观第一自然段,并参照第二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40个字.注意语句的连贯性、

  答:第一点错误认识是                                                       

                                                                         

 【答案】不清楚(或不了解、不知道)语文是工具,日常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或没有认清语文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侧重考核对段意的概括。根据“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达形式确定答案的语言表达形式为因果句式;第二自然段开头,三句话提了

答案主要信息,出指了第一点错误的根本原因。

 【例3

贝多芬之谜

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你可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首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莫扎特则不然,听了他的《唐璜》前奏曲,你不可能不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它充满了魔鬼式的欢乐,但又使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可怖的世界末日。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你会觉得那是狂欢的音乐,响亮的鼓声如醉如狂,从头到尾交织着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莫扎特的乐争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代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作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风暴下竞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根据文义,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

答:                                                         

【答案】巴赫——只讲究乐式;莫扎特一一既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贝多芬感情突破乐式。(意思对即可,也可以从“乐式”和“感情”两个方面综合作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简要概括能力。根据题干·答题的有效区间在第一、第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首句为段落中心句,从表述上看出巴赫是只限于“创造悦耳的乐式”;由“莫扎特则不然”和中心句以及本段最后一句可知,莫扎特不仅创造乐式.还注重用音乐表达感情;而贝多芬“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这样综合分析可知,“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实际上是音乐家创作思想的变化:只追求乐式——在设计乐式的同时表达感情——为了感情的充分表现而突破乐式的束缚。

 

更多详情咨询贵州成人高考网

咨询热线:0851-85962743

学员报名服务中心:贵阳南明区花果园中央商务区63316